我国的普惠金融事业正在从“有没有”阶段向“好不好”阶段发展。近些年国际上衡量普惠金融好不好的主要指标是金融健康。金融健康(Financial Health)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概念,它用于衡量个人、家庭、企业在多大程度上顺畅地管理日常收支、稳健地应对财务冲击、周全地准备未来成长发展所需财务资源,并保持财务掌控力。过去一段时间,资本市场被视为大型企业和高净值投资者的舞台。从最新的国际国内实践来看,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融资、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财富积累——若能设计得当,完全可以为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以下简称“中小微弱”)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的金融健康提供支持。本文以实例探讨资本市场的不同功能可以如何服务金融健康建设。值得重视的是,资本市场的这些尚待充分发挥的潜力实际与金融“五篇大文章”息息相关。
一、融资功能与金融健康建设
融资是资本市场最直接的功能之一,“中小微弱”最迫切的诉求往往就是“能否以合理成本借到钱”以支持教育、住房、创业等。资本市场通过证券化、债券发行、资产支持工具等机制,将规模小、差异化的融资需求分类打包、标准化,提高融资可获得性。
在教育阶段,美国的学生贷款证券化是经典案例。美国学生贷款营销协会(Sallie Mae)长期将分散的私人学生贷款集中,打包形成资产支持证券,然后向资本市场发行,使贷款能获得更广泛的资金来源。该机制使得教育贷款能够以较低利率、长期额度形式提供给更多学生,不仅扩展了教育融资渠道,也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单个贷款的风险承担。
在成家立业阶段,住房融资尤其重要。近年来,中国的公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尤其是“保障性住房 REITs”项目,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租赁型住房解决方案。这类项目通过发行REITs吸引社会资本,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提供资金支持。投资者通过REITs获取租金分红,而租户以较低成本获得稳定住房,从而改善弱势群体在住房方面的融资/居住困难。
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创立和运营而言,一方面,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提供了退出渠道,使投资者能够通过首次公开募股、并购或二级市场交易实现资金回笼,增强了他们持续投入早期科技企业的意愿。另一方面,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也借助资本市场工具拓展中小微企业的运营融资渠道。例如,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曾支持小微企业融资证券化项目,将资金通过资本市场渠道引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
总之,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对金融健康具有基础性支撑意义。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资本市场可以通过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的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来支持“中小微弱”的融资和金融健康建设。
二、风险管理功能与金融健康建设
金融健康不仅指“获得资金”的能力,还包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至于破产或陷入极端困境。“中小微弱”往往最容易受到意外、自然灾害等风险的打击,并且更难进行财富规划、更容易面临老无所依的风险。资本市场可以通过针对特殊风险的债券(如巨灾债券、疫情债券、长寿债券)、保险证券化等工具,为他们实现风险分散与转移。
在巨灾风险管理方面,墨西哥的巨灾债券(CAT Bonds)是代表性案例。2024年,墨西哥政府在世界银行支持下发行了总额约5.95亿美元的巨灾债券,用于地震和飓风风险覆盖。世界银行通过其“风险资本票据”(Capital-at-Risk Notes)项目助力墨西哥设计这种债券。当灾害发生时,该债券的本金被划拨,用于紧急赔付和救灾——将原本集中于政府财政的灾害风险,切割并转移给全球资本市场投资者,由投资者分担巨灾损失,实现跨区域与跨主体风险分散。巨灾债券因高票息、与传统资产相关性低,以及能够在不发生灾害时提供超额收益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分散化投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可观回报与风险对冲价值。
在公共健康领域,国际金融机构也通过资本市场创新工具进行风险转移。例如,世界银行发行过疫情大流行债券(Pandemic Bonds),当触发传染病疫情条件时,投资人资金将被用于疫情应对,从而增强受灾国卫生系统在疫情爆发时的可融资性与应变速度。疫情债券使得投资者能参与社会责任型投资并获得高于同类债券的潜在收益。但此类债券实际发生“触发事件”可能性较难估算,且投资人本金可能大幅损失,投资者更看重其ESG属性与投资多元化价值。
在长寿风险领域,部分欧洲国家实验性推行长寿债券(Longevity Bonds),将养老金长寿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投资者,以减轻公共财政和保险公司的压力。长寿债券的逻辑是将寿命不确定性这一长期风险量化、证券化,通过固定支付与投资人对冲,使养老金计划及保险公司能在长寿预期上升时仍保持资产负债匹配,体现了资本市场的跨代际风险分担功能。
在农业风险管理方面,非洲风险能力中心(ARC)通过指数型保险和再保险合同,将区域干旱风险打包并重新分配给全球再保险公司和资本市场投资者。当特定干旱指标触发时,资金迅速拨付至农户所在地区,实现风险转移和快速赔付,从而保护农户收入稳定。
通过上述机制,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有助于强化“中小微弱”的金融健康“安全网”,同时发挥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的重要作用。
三、资源配置功能与金融健康建设
资本市场不仅仅是融资市场,它还是一个资源配置的平台,即把资本从效率低、回报低的领域转向社会急需、回报可持续的领域。在金融健康议题上,这体现在将资金引导向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普惠金融等领域。
一种典型设计是社会影响力债券(Social Impact Bonds)。例如,美国曾使用社会影响力债券开展“按效益付费”(Pay for Success)项目,其中包括四个早期教育项目,旨在降低早期特殊教育成本、优化教育成果。
以发展为目标的债券也是一种常见模式。在国际层面,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债券由大型金融机构支持发行,许多资金流向教育、清洁水、医疗、扶贫项目。类似地,在中国,专项债券通过资本市场将募集资金投入农业、乡村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绿色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起到资源下沉作用,兼具资源配置和绿色转型导向功能,有助于改善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此外,私募股权基金也在资本市场运作中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关键作用。例如,LeapFrog Investments这类私募股权公司发起的“普惠金融基金”,通过向AIG、AXA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专门投资于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机构,包括许多聚焦客户金融健康、金融科技的供应商。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使其成为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渠道。从长远来看,这种功能对金融健康的促进影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的,但尺度却可能是既深且广也长的。同时,上述例子也体现了资本市场可以如何推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的发展。
四、财富积累功能与金融健康建设
金融健康的终极目标,是让广大社会群体均有机会参与经济增长、积累财富。资本市场可以通过提供低门槛、透明的投资工具,使更多人能够分享资本市场收益。
在中国,自2013年“余额宝”面世以来,基金投资门槛普遍下降。尤其是在数字平台销售的货币基金和指数基金,大部分已做到1元、10元起投,为普罗大众提供了方便、简单的财富积累渠道。
作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利用其在资本市场中的核心地位和专业能力,推出了旨在为退休计划参与者提供终身收入保障的LifePath Paycheck创新解决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一个目标日期基金,它会在员工年满55岁时,开始将其约30%的资产逐步分配给“终身收入”类别,用于购买由大型保险公司提供的年金合同。这使得个人能够利用资本市场的增长潜力来积累财富,同时通过购买年金产品,将长寿风险转移给保险市场,确保从59.5岁开始获得稳定的、类似薪水的终身收入流。
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有趣例子是肯尼亚的M-Akiba手机债券。该债券允许公众以极低门槛(3000肯尼亚先令)通过非智能手机购买政府债券。这使得广大低收入人群也能以简单、安全的资产方式积累财富,而不必通过复杂的证券账户。
通过这些途径,资本市场的财富积累功能让广大投资者真正参与到财富增长进程中,也能够发挥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重要社会价值。
五、结论与展望
资本市场常常被误认为是大型企业和高净值投资者的舞台,但从以上有限篇幅的例子中,我们应看到其在经济领域的潜力。融资、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财富积累四大功能,从教育、住房、创业、意外应对、养老等不同生命周期需求出发,可以让资本市场通过金融“五篇大文章”,真正服务于“中小微弱”的金融健康。当然,要服务得好、服务得全面和长久,必须有政策、监管、金融机构、社会各界的合力投入。